智慧健康照明竟是助眠神器
自台灣開始發展以人為本、因人而生的智慧健康照明,「睡眠」就成為主要課題之一。因為台灣人失眠比例高達20%,如果放寬標準,略有睡眠障礙的人都納入計算,恐怕更多。
因此專攻人因照明的台科大色彩與照明科技研究所陳建宇教授,就把「助眠光源」定為最新的重點研究。
「我想發展出一款真正有效的助眠燈,不是安慰劑。」陳建宇教授說,「我和學生從2014年著手,兩年多後發現,要助眠,調整色溫比調整照度有效。」
將光源的配方設計縮小到「調整色溫」的範疇,其實有理有據。因為 4000K 以上的色溫藍光偏強,絕對對睡眠造成反效果,所以陳建宇教授的團隊,初步就將助眠光源的色溫設計為 4000K 以下,將藍光對睡眠的危害縮到最小,也提供視覺上溫暖、舒適的感受。
因此專攻人因照明的台科大色彩與照明科技研究所陳建宇教授,就把「助眠光源」定為最新的重點研究。
「我想發展出一款真正有效的助眠燈,不是安慰劑。」陳建宇教授說,「我和學生從2014年著手,兩年多後發現,要助眠,調整色溫比調整照度有效。」
將光源的配方設計縮小到「調整色溫」的範疇,其實有理有據。因為 4000K 以上的色溫藍光偏強,絕對對睡眠造成反效果,所以陳建宇教授的團隊,初步就將助眠光源的色溫設計為 4000K 以下,將藍光對睡眠的危害縮到最小,也提供視覺上溫暖、舒適的感受。

4000K以下的暖色燈光,不僅給人舒服溫暖的感受,也降低對睡眠的干擾。
「醫界與科學界都證實,用低頻的光刺激人眼,會在大腦產生對應的腦波波段。比如說,對著閉眼睛的人打出 8Hz 左右、一秒變動八次的白光,大腦就會有 8Hz 的腦波產生,那就是 ⍬ 波 (theta),證明了光與腦波之間的關係,所以我們就把目標鎖定在找出對應睡眠波 ( δ Delta 波) 的動態光。」
陳教授將腦波比喻為鞦韆,和光波共振。「採用盪鞦韆的方式,讓腦波隨著光不停的搖啊搖,腦中的睡眠波提高,你的睡意也就來了。」這就是助眠動態光源的發想緣起。「大腦的總能量是守恆的,當你的潛意識波和睡眠波(*註)上升,代表活躍的 β 波 (Beta) 就會下降。」陳教授解釋, β 波下降,意即腦中緊張或亢奮的情緒正在消退,腦子就不會再胡思亂想了。
*註:潛意識波是⍬波 (theta),深層睡眠的腦波則是δ波 (Delta)。
陳教授將腦波比喻為鞦韆,和光波共振。「採用盪鞦韆的方式,讓腦波隨著光不停的搖啊搖,腦中的睡眠波提高,你的睡意也就來了。」這就是助眠動態光源的發想緣起。「大腦的總能量是守恆的,當你的潛意識波和睡眠波(*註)上升,代表活躍的 β 波 (Beta) 就會下降。」陳教授解釋, β 波下降,意即腦中緊張或亢奮的情緒正在消退,腦子就不會再胡思亂想了。
*註:潛意識波是⍬波 (theta),深層睡眠的腦波則是δ波 (Delta)。

腦波就像鞦韆,和光波共振後,有利平靜睡眠的δ波 (Delta) 提高,睡意就會來襲。
也許有人會有疑慮,不是全黑的環境才有助於入眠嗎?陳教授的動態助眠光研究結果也翻轉了這個論調。只要將照度調低,並把影響睡眠的藍光控制在臨界值之下,就可以避免干擾褪黑激素分泌。夜間照助眠動態光,其實比全黑環境更有助清除積年的睡眠障礙。